南京大大小小的家装公司加设计工作室有3千多家,装修业的设计抄袭之风盛行,也不算新鲜事,但是出现实景作品整套照搬,甚至在网上自吹自擂宣传、误导消费,确实已到了设计消费诚信危机的边缘时刻。业内人士对于“原创作品”深陷“抄袭风潮”纷纷表示:亟待相关部门着手治理。
■业内人士爆料:
设计师跳槽,图纸被家装公司“截留”
一些装修“游击队”逐步“公司化”规模的经营中,设计人员往往会兼职施工,于是一份设计图纸多户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近年来,家装业务增加明显,业内被聘用的设计人员也明显增多,这些设计人员根据各公司的业绩、薪水高低而时常跳槽,设计图纸也会随之“跳槽”,于是抄袭成了覆盖全城各公司设计师的行为。有的公司对其它公司的“资深”设计人员进行高薪“猎头”,看中的并非是他们的设计能力,而是他们所掌握的设计图纸。
另有一位业界资深管理人士表示,许多大中型装修公司于近年起收取高额的装修设计费,从每平米数十元到数千元不等,设计人员装修一处200多平方米的豪宅,除了可以赚数万元设计费,还能拿到工程提成费、材料提成费,“算下来做一套预算100万的豪宅装修,设计师从中七七八八就能赚到20多万元,而即便‘收益’如此高,其中真正愿意静下心、根据业主喜好、单独做原创设计的并不多见。”
业内人士还透露,设计师现在跑工地、洽谈业务,开奔驰、宝马的人也比比皆是,还常有人自诩曾在英国、法国等地接受过工艺设计或建筑设计的专业训练,并端出若干曾经在某小区做过的“经典原创作品”,但是业主若提出希望参观样板房,对方往往会说工程已经交付,入住业主不愿意被打扰等等,拒绝其他业主参观。“其实,如果业主多长个心眼,完全可以多问一句这些豪宅样板间的具体地点,然后私下去打探一下,是否确为相关设计师的作品即可,否则上当了,还为这样的设计支付高额费用,未免太草率了。”
■设计师自爆:
同户型同风格的房子,设计雷同“业主无所谓”
另有一位高端设计师向记者私下透露,现在普通住宅的户型基本一致,室内设计的变化很小,“相互之间抄袭一些设计,一般不会有啥问题,大部分业主对设计雷同,也抱无所谓的态度呢。”还有设计师发微博时称,“网上很流行的一些新锐设计师,打开其博客中的设计图,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再看看他们写的装修贴士,似乎也真实可信。遗憾的是,聪明业主一求证,所谓‘原创’,都来自国内外作品的抄袭,如此‘包装’,是否成了反面教材?”
据悉,某连锁家装公司的“原创设计”,基于其在国内较为强大的设计研发队伍,该公司在来宁之前在其他城市也一直收取较高额的设计费。有关负责人说,他们之所以理直气壮地收这一费用,是为了保护相关知识产权,也是向装修业抄袭风叫板。因为他们的设计被抄袭得太多了,他们不得不这样“亮牌子”,抬高门槛。相关人士还感叹,许多业主花个几千元钱,买的却是“盗版设计”,而且自己还不明真相,却让一些装修公司白赚了“盗版费”。
■业内人士分析:
大工作室频陷侵权案,豪宅装修市场清淡也是原因之一
记者了解到,该事件涉及的老史装修设计工作室,号称省内最大独立工作室,大户型别墅设计专家。无独有偶,此前北京著名的装饰公司业之峰南京分公司也涉及侵犯著名设计师董龙的几项楼盘业主装修设计作品的图片,而该案目前已开始审理。
这些运作多年的装修公司,一般都具备较丰富的设计经验,为何会盗用个别设计师的作品图片呢?有业内人士分析道,以往侵权案多发生在不具备相应设计能力的设计公司身上,他们为了招揽生意,拿好的作品来吸引人。现今这类大的设计公司也涉及图片侵权,应该是受市场大环境影响所致。由于去年开始的限购令使楼市陷入冷淡,导致这些专做大别墅大项目的公司业务严重下降,而公司已经扩张至此,设计师总得吃饭,就需要承接更多的中低端设计业务。但他们往往没有现成设计案例可供参考,于是就挑选他人比较优秀的案例图片来为自己宣传呐喊。
消费者也应该擦亮眼睛,针对自己看到的宣传材料多与对方沟通,询问细节,一般就能看出端倪。
■律师观点:
涉及图片版权侵权
正在经手处理类似案件的江苏和忠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高磊律师认为,如果事实如双方叙述和反映得清楚明了,那么法院应该会判定图片版权侵权。高律师表示,这种情况显然是设计公司或者设计师没有拿得出来的同类设计作品,为了宣传自己,招揽生意,他们将别人的作品贴出来冒用,以此吸引消费者的关注。这样即使不构成对设计的直接侵犯,但却明显侵犯了他人图片版权。一般法院会如下判决:首先赔偿原作者版权费用,其次要通过公示认错来消除影响,最后还要赔礼道歉。高律师也表示,类似图片版权侵权在图片界屡见不鲜,设计界也开始逐渐多了起来,对这种恶劣行为的遏制,还需要被侵犯人加强维权意识,不要让自己的心血白白流失。
新闻链接:
南京去年也发生过设计作品侵权案
南京设计师董龙去年也遭遇过类似侵权行为。北京两家著名装饰公司相继盗用其在亚东国际花园、德基紫金南苑、汇景国际适境等小区的设计装修实景图,并在自己网站上改头换面发布出来进行宣传。在对两家公司提出抗议后,其中一家公司撤去了图片,并对该设计师给予了经济补偿。但另一家公司却并未有任何明确答复,还在事后中断了与设计师的联系。针对该公司这样的态度,设计师决定提请诉讼,据记者了解,目前该案已被法院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