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上午,驱车从纬三路过江隧道江北入口进入隧道,看见工人们有的正在隧道顶部安装监控设备,有的则在安装逃生通道和隧道之间的隔板。就这样慢慢行驶了5分钟,从里程上看,进入隧道已接近4公里。应该说,这一路上给人的感觉是隧道内部的装修工程并没有十分特别的地方。
而就在此时,小编来到了一处搭满脚手架,正在加固的通风井前,这处通风井可以用“壮观”来形容,从目测看,通风井的直径,完全可以容下4辆卡车并行通过。正在施工的工人说:“这上面就是梅子洲。”昨天,小编了解到,梅子洲上的这处通风井,内径达到了26.8米,开挖的深度接近50米,也就是说,当时小编身处的位置,在江面下近50米的地方。由于加固工程的脚手架挡住了去路,小编只得从通风井前折返。
从江北入口出来后,小编又来到了江南的南北两线的入口,发现施工进度和江北类似。
我们从纬三路指挥部获悉,目前纬三路施工已经进入最后的装修阶段,而且已经完成了装修工程的70%左右。
“到这个月底,装修就能基本完成。”纬三路指挥部总工程师王善高告诉小编。
据了解,2016年之前,纬三路过江隧道有望正式通车。
路面平直,照明条件优秀
虽然内部装修工程仍在继续,但从江北入口处到小编折返的梅子洲通风井前,这段近4公里的隧道,给人的感觉一是明亮,二是平直。两排照明灯,给开车人提供了非常好的视线条件,前方发生任何事故,都可以及时观察到并做出反应。此外,虽然隧道掘进时,因为江底地质条件的不同,而有一些坡度的起伏,但从开车的感觉看,这种起伏完全察觉不到。
此外,小编体验的这近4公里隧道中并没有出现需要较大转向的弯道。
小编看到,纬三路过江隧道江北入口的造型已经初见端倪,两侧是玻璃拱顶,上面将会写上隧道的名字,从外观看上去,和长江隧道的入口延续了统一的风格。
隧道门头:延续长江隧道风格
以往的隧道建设,包括纵梁、立柱等内部结构都是采用现浇技术,但纬三路隧道因为分上下两层,而用来分隔上下两层空间的行车道板,这一次采用的是预制化技术,也就是在工厂制作完毕后运进隧道内,再由吊装车安装。
据悉,隧道南线共安装1300块左右行车道板,而北线大概安装了1200多块行车道板,分别用来分隔隧道内上下两层空间。据悉,预制化技术在南京隧道建设中还是首次运用。
内部结构:首次使用预制化技术
隧道形式的过江通道,需要解决汽车尾气排放的难题,配合纬三路建设的三个风塔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风塔分别位于隧道北岸、南岸和梅子洲上,内设排风机和排烟轴流风机。
王善高告诉小编,在隧道内行车道顶部,装有132台射流风机,辅助正常及阻塞交通时的诱导通风,平均下来每隔50-80米就有一对,保证隧道内空气流通。不仅如此,在江中段盾构隧道侧壁管廊设有排烟风道,间隔一定距离设排烟阀,用于火灾时的重点排烟。
通风系统:132台射流风机保证空气流通
每条隧道,逃生通道至为重要。因为一旦着火,隧道就像一个倒着的烟囱,火助风势会越来越猛。但“X”形隧道因为张开的两隧之间距离很远,建立连接式逃生通道不太合理,那怎么办?
小编在隧道内部看到,每条隧道的边侧都有一些红色的“洞”,就像一个个小门一样,门里就是一条小的逃生通道。据工程部负责人介绍,隧道内部下层每隔60米就有一个逃生门,并有楼梯与上层相连,而上层逃生门更做了加密,每隔60米有两个逃生门,相邻两个逃生门间距在20-40米不等,隧道内逃生救援系统上下互通,一旦发生意外可相互疏散。
安全系统:“加密”逃生门,最小间隔20米
施工难度:每前进1米,要更换两把刀具
纬三路过江隧道恐怕是世界上最难挖的一条隧道了。穿江而过时,曾遭遇砂岩、泥岩、粉质黏土、枯树群……甚至碰上了60年前南京市民集体抗洪投江的大石头堆。隧道掘进过程中,用上了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设计的超大型盾构机。但是,在砂卵石层和软硬不均的岩层中掘进,因为刀具磨损频率高,且水下隧道高水压、强渗透,换刀的风险和难度极大,为此不得不采用饱和带压换刀技术,第一次尝试把“太空舱”搬进地底,让地下作业人员当了回“宇航员”。
据悉,花了两年时间,盾构机最终贯通500米岩层。其中“地下宇航员”进舱作业超过600次,作业时间达2400小时,更换刀具1009把。平均每前进1米,几乎就需要更换两把刀具。
收费站已基本拆除,免费有望
近一年来,包括长江隧道在内的过江隧道免费问题,一直是广大市民关心的焦点。从今年初确定纬三路过江隧道收费,并开始建设收费站,竖起收费站指示牌,到今年5月,南京长江大桥即将封闭大修,过江隧道有望免费的消息传出,再到今年9月底,纬三路过江隧道收费站建设施工暂停,真可谓一波三折。不过,昨天小编注意到,虽然距离收费站500米和1公里的两处指示牌仍然保留着,但已经建设的隧道江北入口处的收费站已被基本拆除,看来免费有望。